致辖区食品销售及餐饮服务经营者各食品销售、餐饮服务单位:
当前正值盛夏,持续高温天气极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,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,食品安全风险显著升高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,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,现就夏季高温期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,向辖区内食品销售及餐饮服务经营者提示如下,请务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。
一、严控源头风险,把好“进货关”
1、落实索证索票与进货查验:严格查验并留存供货方资质证明(许可证、营业执照)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(检验报告等)及进货票据,确保食品及原料来源合法、可追溯。严禁采购、使用来源不明、腐败变质、过期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。
2、强化高风险食材管理:对畜禽肉、水产品、熟肉制品、乳制品、豆制品、即食生食果蔬、冷冻(藏)饮品等高风险食品,要重点查验其新鲜度、包装完整性和储存温度是否符合要求。不采购、不加工、不销售野生蘑菇。
二、严守储存规范,把好“贮存关”
1、确保温控设备有效运行:定期检查维护:确保冷藏柜(0-4℃)、冷冻柜(≤-18℃)、食品保温(热藏≥60℃)、展示柜等设备运行正常,温度符合要求。配备经校准的温度计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。避免超负荷存放:冷藏、冷冻食品存放不得超过设备最大装载线,保证冷气循环通畅。
2、严格分区分类存放:生熟分离:生食、半成品、成品必须分开存放,避免交叉污染。使用密闭容器或保鲜膜覆盖。离墙离地:所有食品及原料应离墙(≥10cm)、离地(≥15cm)存放。先进先出:遵循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定期清理库存,及时处理临期、过期食品。
3、控制高风险食品存放时间:熟食、凉拌菜、裱花蛋糕、切配好的水果、即食生食海产品等高风险食品,在冷藏条件下(0-4℃)存放时间应严格控制(建议不超过24小时,并在显著位置标注加工/启用时间)。严禁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。
三、严管加工过程,把好“制作关”(餐饮服务单位重点)
1、强化人员卫生管理: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上严格执行晨检制度,有发热、腹泻、皮肤伤口感染等症状人员立即调离岗位,操作前、处理生食后、接触污染物后必须彻底洗手消毒,穿戴清洁工作衣帽、口罩。
2、规范加工操作:烧熟煮透:肉类、禽类、蛋类、水产品等必须彻底加热,确保中心温度≥70℃。豆浆等需煮沸后维持沸腾5分钟以上。生熟分开:加工工具(刀具、砧板)、容器、水池等必须严格区分生熟专用,并有明显标识。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。专间专用(凉菜、裱花等):冷食类、生食类、裱花蛋糕制作必须在专间内进行,专间温度≤25℃。严格落实“五专”(专人、专室、专用工具容器、专用消毒设施、专用冷藏设施)要求,操作过程全程规范佩戴口罩。控制加工量:根据实际需求加工食品,避免大量制作后长时间存放。成品至食用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。
3、严格餐具消毒:所有餐具、饮具、工用具使用后必须彻底清洗,并采用物理(蒸汽、煮沸)或化学(符合要求的消毒液)方法进行有效消毒。消毒后的餐具应存放在密闭、洁净的保洁设施内。
四、严抓销售与配送环节(食品销售与网络餐饮重点)
1、规范散装食品销售: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(如熟食、凉拌菜、糕点等)必须有防尘防蝇设施,并使用专用工具取用。清晰、准确地在显著位置公示食品名称、生产日期(或加工日期)、保质期、贮存条件等信息。需冷藏销售的散装食品,必须在冷藏条件下展示销售。
2、强化网络餐饮安全管理:确保线上公示信息(证照、菜品等)真实准确。严格控制备餐时间,餐食制作完成后应尽快配送。外卖食品包装应密封完好,标注食用时限(如“请在2小时内食用”)。配送人员保持个人卫生,配送箱(包)保持清洁,并具备保温或冷藏功能(根据食品特性要求)。鼓励使用“食安封签”。
3、保障食品配送安全:运输食品的车辆应清洁、无毒无害,具备符合食品特性的温度控制条件(冷藏、冷冻),避免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温度失控。
五、做好应急处置与自查自纠
1、完善应急预案:熟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流程,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,应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,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,及时报告市场监管部门(12315)和卫生健康部门,并配合调查处理。
2、加强日常自查:经营者应每日开展食品安全自查,重点检查温控设备运行、食品储存条件、保质期、人员操作规范、环境卫生等关键环节,及时消除风险隐患。
3、保持环境卫生:经营场所应保持清洁、干燥、通风良好,落实有效的防鼠、防蝇、防虫措施。垃圾及时清理,垃圾桶加盖。郑重提示:夏季高温是食品安全事故易发、高发期。各食品销售、餐饮服务单位务必高度重视,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严格落实上述各项要求。
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抽检频次,对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、未按要求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、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或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,将依法从严查处!让我们共同努力,筑牢夏季高温食品安全防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