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魏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以电力电气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为科技创新突破口,锻造现代产业体系新引擎;通过项目提质升级,强化文化创意赋能,激活文商旅融合新动能;借城市更新为笔,基层治理为纸,精心描绘宜居宜业幸福新图景。一场关乎产业智变、文商旅革新与城市蝶变,打造中心城区产业高地的生动实践,正在魏都大地上全面展开……
高质量发展稳中提质
翻开魏都区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单,干部奋发作为、经济平稳向好、社会和谐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的优异成绩呈现在眼前。过去一年,魏都区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、稳中提质。
从市场活跃度看,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.8%,连续22个月排全省第一名;经营主体超6.9万户,其中企业达2.24万家,分别同比增长3.3%、5.18%,均排全市第一名。
从项目建设看,37个省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2.8亿元,超过年度目标20个百分点。大力发展主导产业,矽美特石英材料一期、盛业电路印制板等14个项目建成投用投产;持续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,曹魏不夜城、花之都星空露营基地等21个项目落地,曹魏古城北城门196项目、曹魏民俗特色美食街等16个项目有序推进。
从产业创新看,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28.4亿元,增速20.2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9.3%;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.5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.6%;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在80%以上;魏都智慧岛顺利通过河南省智慧岛建设运营现场考核,魏武新材料研究院成功揭牌。
从招商引资看,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1次,拜访考察企业36家,接待来访企业212家,签约项目20个,签约金额86亿元;在2024河南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上,魏都区气凝胶保温材料生产项目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企业上台签约;盘活闲置土地718亩、废旧厂院约20万平方米,晟隆实业、福贤记、亿兴农等企业入驻,实现“腾笼引凤”。
从推动城市更新看,“再见三国”区域城市更新(一期)项目被纳入全省第一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,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周边近20万百姓的生活品质。
优环境
科技创新厚植发展优势
走进魏都区重点项目施工现场、重点企业生产车间,处处呈现出开足马力赶订单、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场景。
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。今年,魏都区将持续坚持科创向应用端聚焦、向成果转化发力,打造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圈。
建强科研平台载体。聚焦国家和省、市科技发展规划,推动现有74家研发平台提档升级;支持矽美特、智通光电钙钛矿、河山碳纤维等企业建立一批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的中试、熟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;大力培育建设适应电力电气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的众创空间、科技企业孵化器,持续与高校产学研合作,支持企业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,带动更多人才(团队)和技术成果在魏都落地。
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支持企业技改,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;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力争202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、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,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,规上企业研发覆盖率在81%以上。
持续加强“双招双引”。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、省区块链先导区、魏都智慧岛等“金字招牌”,聚焦许继链、东来链精准招商,共享现有5个中试基地,进一步培育壮大电力电气、新材料、循环经济、生活消费品制造、文商旅、房地产建筑六大产业。
营商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“晴雨表”。魏都区将持续营造良好科创生态,依托中原电气谷、中原电气实验室的市场、产业、技术优势,更好为全区电力电气产业发展赋能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效”改革,健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推进机制,不断优化线下“一件事”窗口布局,完善线上“一件事”系统配置,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。以市委、市政府“6433”工程为抓手,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。
创品牌
文化创意繁荣市区经济
文旅融出新天地,且以诗意共远方。近年来,魏都区全力推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,文旅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。
如何持续将“文旅流量”转化为“经济热浪”?魏都区将依托“三国”和胖东来总部所在地流量加持,深入实施“文创+”战略,构建以三国文化为主导、商贸服务为特色、重点项目为支撑、数字科技为依托的文创产业体系。
坚持“文创+项目”夯实基础。加快推动曹魏古城北城门许都196、古城客栈等16个文商旅融合项目建设,满足居民与游客多元需求,推动文商旅融合持续发展。
推动“文创+演艺”产业升级。聚焦三国文化,积极引进省内外优秀演艺项目,开发沉浸式演艺节目,为历史建筑注入灵魂。
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。同“三国杀”“布鲁克积木人”等企业团队合作,持续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。
惠民生
城市焕新提升老城品质
城市建设,一头连着发展、一头连着民生。如何让城市更宜居、让群众更幸福?今年,魏都区将抢抓国家增量政策机遇,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,尽全力解决辖区群众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基本民生和安全饮水、安全用气、旱厕改造、地下空间安全等迫切需求,让老城焕发新活力。
扎实推动城市更新。推进28个城建项目,加快实施陈庄街项目贯通工程,力争早日建成通车;实施八一路雨水管网及泵站等5个韧性城市项目;统筹推进18个城中村、703个老旧小区、824个无主管庭院以及老厂区、老街区提升改造。
持续增进民生福祉。健全完善区、街道、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积极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有效模式,推动形成“政府主导、多部门合作、专业机构支持、全社会参与”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格局。加快市十中等学校硬件设施改造配备,抓好省市优质教育集团创建,持续实施骨干教师梯次培育。坚持市场化运作,招引专业康养企业,持续强化完备“区、街道、社区”三级养老服务设施,打造全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“一张网”。
守牢本质安全底线。下大力气解决中心城区安全饮水、安全用气、旱厕改造、地下空间安全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筑牢城市“里子工程”。坚持“化整为零”、闭环管理,统筹抓好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。
党建引领基层高效治理。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,持续开展“双认识双信任双认同”工作,优化现有89个社区支部星级结构。全方位培育社区后备力量,引导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工作中,努力丰富基层治理载体。